黨的十八大以來,陜西省委、省政府將文化產業發展作為加強文化建設的重中之重,納入全局工作進行安排部署,強力推進,文化產業規模、競爭力、影響力不斷增強,為文化自信提供了有力支撐。 產業規模穩步增長。2012—2016年陜西省文化產業增加值從500.7億元增至802.52億元,年均增速12.5%,占GDP比重達到4.14%。2015年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居全國第九位,文化產業增加值總量位居全國第十五位。市場主體活力明顯增強。2012—2016年陜西省文化及相關產業法人單位數量從1.5萬家增至2.2萬家。其中,有2家上市文化企業,有11家文化企業在新三板掛牌,國家認定動漫企業8家,省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單位168家,西安曲江文化產業投資(集團)有限公司連續6年榮膺“全國文化企業30強”。 重點項目和園區建設亮點突出。黃帝陵文化公園、韓城司馬遷文化景區、白鹿原文化景區、雁翔文化產業創意谷聚集區、西部影視文化產業園等30多個省級重點文化產業項目有序推進。擁有西安國家級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、西安國家數字出版基地、西安曲江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等12家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(基地)。 文化產品和服務日益豐富。全省影院規模總量達179座904廳,擁有影視制作機構361家,電視劇、電影年均產量居全國第6位,《千里雷聲萬里閃》《好先生》《大秦帝國之崛起》《白鹿原》《那年花開月正圓》等影視劇取得良好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;年均出版圖書萬余種,入選國家重點出版物規劃的數量、入選國家出版基金項目數量連續多年排在全國前4位,獲國家級圖書大獎達30余種。 特色文化品牌不斷彰顯。賈平凹、高建群、馮積岐等“文學陜軍”社會影響力進一步提升;兵馬俑、法門寺、袁家村、白鹿原以及歌舞劇《延安保育院》《長恨歌》等文化旅游品牌影響力不斷攀升;西部影視、曲江影視、陜文投影視“影視陜軍”招牌更加響亮;耀州瓷器、陜北剪紙、華洲皮影等民俗工藝美術品知名度不斷擴大。 (原標題:陜西文化產業發展勢頭猛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