數據來源:中國出版網 制圖:宋 嵩 新聞出版總署7月9日公布《2011年新聞出版產業分析報告》。《報告》顯示,2011年,我國新聞出版業實現營業收入14568.6億元,圖書品種與印數雙雙創造歷史新高。新聞出版業保持了快速、平穩、健康的發展態勢。 出版體制改革“解放”書號資源,圖書品種創造歷史新高 2011年,新聞出版產業主要經濟指標持續向好。全國出版、印刷和發行服務實現營業收入14568.6億元,較2010年增加2193.4億元,增長17.7%;增加值4021.6億元,較2010年增加518.3億元,增長14.8%。 圖書品種數和重版、重印品種數同步增長。全國共出版圖書37.0萬種,較2010年增長12.5%,達到歷史最高水平。其中,重版、重印圖書16.2萬種,較2010年增長16.5%,重印圖書品種增長率為2005年以來最高。 在總體經濟形勢不利的條件下,新聞出版業仍保持了兩位數的增長率,表明在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總體格局下,新聞出版體制改革成效不斷顯現,新聞出版業的內在發展動力仍然很強。 圖書品種數是衡量一個國家出版創新能力的一個重要指標,新書品種數年年遞增,說明出版單位的生產能力進一步提高。在文化體制改革前,有一段時間,出版單位每個編輯手中每年最多只有5個書號,書號資源有限造成“出書難、難出書、書難出”。2003年出版體制改革啟動以來,一系列新規定沖破了老規矩:只要改革到位,出版社就可以不受出版領域和書號資源的限制,這也是新書年年遞增的體制原因。 期刊和報紙品種數略有下降,調整報刊結構初見成效 2011年,期刊、報紙均出現品種數下降。全國共出版期刊9849種,較2010年減少35種,降低0.4%;全國共出版報紙1928種,較2010年減少11種,降低0.6%。 圖書、期刊、報紙印數創歷史新高。圖書出版總印數77.1億冊(張),較2010年增加5.7億冊(張),增長7.5%;有48種書籍當年累計印數超過100萬冊,較2010年增加16種。全國期刊總印數32.9億冊,較2010年增加0.7億冊,增長2.2%;14種期刊平均期印數超過100萬冊。全國報紙總印數467.4億份,較2010年增加15.3億份,增長3.4%;26種報紙平均期印數超過100萬份,其中黨報和由黨報主辦的報紙占到半數以上。 正常的市場生態就應該有生有死、有進有出。期刊、報紙品種略有下降,表明深化非時政類報刊出版單位改革、調整報刊結構的效果初步顯現。 數字閱讀和傳統閱讀并不沖突,特別是在我國,目前傳統出版業尚未充分發展,各種閱讀方式也都有發展空間。雖說暢銷書相對較少,但2011年至少有48種圖書超過了百萬冊,即便放到發達國家,這也是一個不錯的成績。 數字出版“一路狂奔”,傳統出版物發行業利潤大幅下降 2011年,數字出版繼續保持快速增長。數字出版實現營業收入1377.9億元,較2010年增加326.1億元,增長31.0%,占全行業營業收入的9.5%,較2010年提高1.0個百分點。 自2006年數字出版被納入統計數據以來,這一領域就以驚人的速度一路狂奔,從300多億元一直增長到2011年的1300多億元。數字出版的增長速度雖然較2010年有所放緩,但仍超過全行業增長速度,在各產業類別中位居前茅,表明產業轉型升級步入穩步發展的軌道。 與此同時,傳統出版物發行業卻面臨嚴峻考驗。出版物發行業實現營業收入2162.9億元,較2010年增加264.4億元,增長13.9%;實現利潤總額185.1億元,較2010年減少21.6億元,降低10.5%。營業額增加,利潤卻在大幅下降,可見書店的日子并不好過。這兩年大中城市的中小書店紛紛關門或轉行,房價、房租、人工、水電均在漲價,但書價卻升不上去,銷售終端的萎縮遲早會讓出版單位和讀者共同“埋單”。 版權輸出與引進之比升至1∶2.1,對臺灣首次實現版權貿易順差 2011年,版權輸出取得新突破。全國共輸出出版物版權7783種,較2010年增加2092種,增長36.8%;版權輸出品種與引進品種比例由2010年的1∶2.9提高至1∶2.1。其中,對臺灣地區版權輸出1656種,引進1497種,首次實現了版權貿易順差。 從最高時的1∶15,到今天的1∶2.1,版權輸出與引進之比的這種變化,是中國文化實力增強的最有力體現,表明新聞出版“走出去”戰略取得明顯成效。不過,我們也不必刻意追求版權貿易順差。就目前而言,我們向先進國家學習的任務遠未完成,人家優秀的圖書還是要盡可能引進,當然自己的好東西也要大力向國外推介。 |